第四百一十四章 焉知非福全球狂飙(第4页)
上一章 | 目录 | 存标签 | 下一章 |
因为它寄托了全体国民的情感,也唤醒和抚慰着七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亡魂。
金陵城暮色渐沉,寒风裹挟着历史的低语掠过长江两岸,长江路的金陵人民大会堂前车水马龙。
这座和帝都同名的大会堂始建于1936年,原名国民大会堂,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最大、设施最先进的会堂之一。
建筑风格融合中西元素,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外立面以斩假石装饰,门楼镶嵌“人民大会堂”金字。
内部观众厅呈拱型穹顶,配备冷暖空调、自动表决器等当时的尖端设备,舞台面积达740平方米,可容纳近2500人。
在历史上,这座建筑不仅是原国民政府召开“行宪国大”的场所,也是苏省、金陵市的政治文化中心,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时刻,如1949年渡江战役后的解放军会师大会。
《历史的天空》在沉淀着岁月的大会堂举行映,与影片主题形成深刻互文,能够从时空维度强化电影的现实冲击力。
而今天金陵的所有影院,在同一时间会上映这部市民们翘以待很久的历史巨作,注定要成为不眠之夜。
目光可及,《历史的天空》主创团队路宽、刘得华、汉克斯等身着深色西装,摩尔、刘伊妃、张纯如等人身穿素色礼服,正在红毯尽头“迎宾”。
剧组没有邀请争奇斗艳的各路明星,事实上柏林金熊、影后、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名头已经是震天响。
加上路宽、刘伊妃、汉克斯等人的号召力,不再需要普通商业电影的巨星捧场、点缀。
今天邀请的映式嘉宾们都是谁?
国内外记者们的镜头记录了震撼的场面——
苏省抗战史学会周会长正与日苯“和平之船”组织代表森田孝一交谈。
森田手持中日双语横幅“历史不容篡改”面对镜头沉声道:“我们带来了五百名日笨人士的联名信,要求日苯政府正视电影和张作家的书籍揭示的暴行史实,很抱歉!”
他还带来了日苯反战老兵三谷翔的亲笔信,对影片和张纯如作家致以最高的敬意。
去年,88岁高龄的三谷翔捐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家产和二战照片,在金陵理工大学门前下跪谢罪。
紧接着,十余位身着旧式军装、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在志愿者搀扶下缓步前行。
最年长者已94岁,拄拐的手微微颤,但腰背挺直如松,有市民自献花,老兵们以军礼回应,现场掌声雷动。
《金陵晚报》记者抓拍到一位老兵凝视大会堂门楣的瞬间,老人接受采访时有些哽咽:“1937年,我在这儿杀过鬼子。。。”
幸存者夏淑琴老人携孙女走在红毯中央,双手微微颤抖着,枯瘦的指节紧紧攥着那本泛黄的《金陵大屠杀》,书脊上的折痕像是岁月刻下的伤疤。
她佝偻的背脊在藏青色棉袄下显得格外单薄,但眼神却如炬,那是历经浩劫后仍未熄灭的火光。
孙女搀扶着她,能感受到老人每一步的沉重,仿佛脚下不是红毯,而是1937年冬天金陵城的血与雪。
张纯如第一个走出来,紧紧地拥抱着这位十年前采访过的幸存老人。
夏淑琴一看见她就泣不成声,紧紧地攥着女作家的手不放,却一句话也讲不出来。
央视记者王志眼眶泛红地面对镜头,在新闻频道直播这场映式的现场实况。
同一时间的苏省卫视和十三太保地方台、旅游卫视转播:
“观众朋友们,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,我是记者王志。此刻,我们正在金陵大会堂,见证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电影——《历史的天空》亚洲映式。”
画面切至张纯如与夏淑琴相拥的特写。
王志深吸一口气:“大家看到的这一幕,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。”
“十年前,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为撰写《金陵大屠杀》一书,采访了幸存者夏淑琴老人。而今天,当改编自张纯如著作的电影映时,这位86岁的老人攥着泛黄的原著,在红毯上与张纯如重逢。”
“夏淑琴老人此刻的沉默,胜过千言万语。1937年冬天,她全家罹难,自己身中三刀侥幸存活。。。这本被她紧握的书,第137页就记录着她全家的遭遇。”
镜头扫过观众席,抗战老兵集体起立敬礼,幸存者后代举起遇难亲人的照片。
即便电影还未开场,能够眼眶保持没有湿润的人也已经很少了。
影片映前没有再安排采访一类的商业活动,随着嘉宾们纷纷入座,影片即将正式开场。
王志面对镜头做映前的总结。
“现场没有闪光灯下的华服争艳,只有白与皱纹间的历史沟壑。”
“当魏特琳扮演者朱丽安·摩尔弯腰为夏淑琴披上围巾时,当汤姆·汉克斯蹲下身与坐轮椅的老兵平视对话,这场映式早已越电影本身。”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oukuxs.com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